渤海之濱、衛津河畔
中國的第一所現代大學
誕生在這里
今天
正是TA
126歲的生日
這就是天津大學


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
1895年10月2日
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
在天津創立
這就是天津大學的前身
“北洋大學堂”

一路走來
她幾易校名
1913年定名為
“國立北洋大學”

七七事變發生后
為了繼續辦學的需要
北洋大學與當時大多數高校一起
走上了西遷之路

抗戰勝利后
學校師生從各地返回天津
用一所完好的“北洋大學”
迎接新中國的到來

1951年
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
由國家定名為天津大學
并沿用至今

1952年院系調整之后
天津大學調出十幾個系組
充實和建立了一批新的大學
哺育了蹣跚起步的中國高等教育

但不管校名怎么變
無論校址往哪兒遷
“實事求是”的校訓
不曾改變
天大師生愛國奉獻的初心
從未動搖

老校長張含英的“校訓三問”
懂么?會么?敢么?
是他對“實事求是”的理解
也是天大人為人處世的準則

三問橋
2018年
一顆編號為8917的小行星
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永久命名為
“天津大學星”
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的名字
從此在星漢燦爛中閃耀永恒

天大人做出的“天大”事
因救國而生
為強國所建
126年間
天大校友為祖國的發展
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馬寅初、趙天麟、侯德榜
茅以升、張太雷、師昌緒
。。。。。。
一個個天大人的響亮名字
講述著一段段為國為家的故事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張太雷
原名張曾讓
因立志化作“驚雷”沖散陰霾
改造舊社會
故而改名以明志
在寫給妻子的家書中
張太雷表達了
要為人民謀將來永久幸福的心愿
領導廣州起義犧牲時
張太雷只有29歲
他用自己的熱血和青春
踐行了年少時立下的
“愿化作震碎舊世界驚雷”的誓言
他那還未來得及領走的畢業證書
至今仍保存在天津大學校史館

1927年考入北洋大學的程明升
負責黃崖洞兵工廠
生產了抗戰中70%以上的武器

程明升
曾就讀于北洋大學堂的
“最美奮斗者”馬寅初
他不僅是名冠中西的經濟學家
著名的人口學家、教育家
還是中國計劃生育政策
最早的倡導者之一
他發表的《新人口論》
揭示了人口過快增長
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橋梁專家茅以升
曾在北洋大學任校長
他主持設計修建的錢塘江大橋
打破了外國人對中國近代化大橋
設計建造的壟斷局面
作為中國現代橋梁工程的奠基人
他一生鐘情于橋
致力于橋
用奉獻與奮斗
繪就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橋梁人生

茅以升
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壽昆
中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創始人之一
他放棄了國外豐厚的薪資
回到母校北洋大學執教

魏壽昆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師昌緒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
突破美國層層阻撓毅然回國
他帶領團隊研制的空心渦輪葉片
讓我國航空發動機的性能
上了一個新臺階
報國一生
無怨無悔
在回到天大作報告時,他說
“我們考慮的都是國家的發展“

師昌緒
“兩彈一星”功臣吳自良院士
1935年入學
正是他領導研制的甲種分離膜技術
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4個
獨立掌握濃度鈾生產技術的國家
使中國步入核大國的行列

吳自良
在這里
誕生了我國的
第一個水工試驗所
第一臺飛機發動機
第一張彩色膠片
第一輛電視轉播車
第一臺計算尺刻線機
。。。。。。

肩負“興學強國”的使命
銘記“實事求是”的校訓
天大人前赴后繼
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
貢獻了一個又一個的國之重器

天問一號著陸火星
港珠澳大橋
“天眼”射電望遠鏡
C919大飛機
“海燕”萬米級水下滑翔機
世界首套在軌腦-機交互等神經工效測試系統
重大工程抗震模擬研究設施
。。。。。。
都有著天大人的身影
一代代天大人用實際行動
詮釋著“要實地把中華改造”的決心

126歲的少年
今天
天津大學126歲了

126年過去
TA一如那個初心未改的少年
緊跟時代、朝氣蓬勃
校園內敬業湖
一直未變的靜謐

敬業湖
青年湖
湖畔旁不絕的朝氣

青年湖
友誼湖
連接著留學生的情誼

友誼湖
愛晚湖
荷舞柳岸香

愛晚湖
這些
都印刻在每個天大人心中

第九教學樓
從老校區到新校區
天大的校園
也經歷了從古樸到現代的美

第三十二教學樓
每天下午
坐在“最美圖書館”里讀書
沐浴著陽光 聞著書香
連自習都充滿了儀式感

對學生們的人生大事
天大也是操碎了心
開設《戀愛心理學》
《戀愛學理論與實踐》
手把手教談戀愛

還有那令人羨慕的12個食堂
上千道菜肴
成為了天大畢業生心中yyds


天大每學期的“水果節”
也是校園文化的一大特色
每到“水果節”
行李箱、三輪車……
各種方式運水果的風景在校園輪番上演

同樣具有天大特色的
還有“海棠節”

春回天大看海棠
四月的天大
滿園緋紅,落英繽紛
花香裝滿的是學子們的回憶
……

憶往昔,崢嶸歲月
看今朝,整裝待發

千言萬語
匯成一句話
恰似少年的天津大學
126歲生日快樂!
編輯|馬瑞
綜合 | 新華網 天津大學 北洋光影